造成茶叶苦涩的茶多酚什么时候最多呢?

作者: admin 分类: 生活记录 发布时间: 2025-10-19 16:55

上篇文章中说了茶叶的鲜甜味道主要与茶氨酸有关系,而且是温度低时出来的嫩茶含量最高,那么造成苦涩味道的茶多酚又是什么时候最多呢?

造成茶叶苦涩的茶多酚(尤其是核心致涩的酯型儿茶素),其含量最高的时期和茶类,刚好和 “鲜甜味” 的茶氨酸相反 —— 核心规律是:茶树生长越快、发酵程度越低、叶片越老,茶多酚含量越高。具体可分为 3 个关键场景,结合之前的口感逻辑一起理解更清晰:

一、季节上:夏季 > 秋季 > 春茶(明后 > 明前)

茶多酚的合成和气温、光照直接相关,温度越高、光照越强,茶树合成茶多酚的速率越快,含量也越高

夏季(6~8 月):气温最高(多数产区超过 30℃)、光照充足,茶树生长速度最快,茶多酚合成量达到全年峰值(干茶含量可达 18%~22%),且其中酯型儿茶素(致涩主力)占比超 60%。所以夏茶喝起来最苦涩,口感粗涩、鲜爽感差,很多茶农会把夏茶用来做茶饮料或深加工,很少直接做成品茶。

秋季(9~10 月):气温回落,茶多酚含量比夏季略低(15%~18%),但仍高于春茶,苦涩感依然明显,不过部分产区的秋茶(如铁观音秋茶)因香气不错,会有一定市场。

春茶(3~5 月):早春(明前)气温低(10~20℃),茶树生长慢,茶多酚合成少(10%~15%),且酯型儿茶素比例低(40%~50%);到了春末(明后、谷雨之后),气温升高,茶多酚含量逐渐上升,苦涩感也比明前茶更明显。

这也回应了一个大家的疑问:为什么明前茶不涩?本质是 “春茶早期茶多酚总量低 + 致涩成分占比低”,而夏茶刚好是 “总量高 + 致涩成分占比高”。

二、茶类上:不发酵茶 > 半发酵茶 > 全发酵茶 > 后发酵茶

茶多酚怕 “发酵” 和 “陈化”,发酵过程中会被氧化分解,所以发酵程度越低,茶多酚保留率越高:

不发酵茶(绿茶):比如龙井、碧螺春,加工时只杀青(高温停止酶活性),不发酵,茶多酚保留率达 80% 以上,是所有茶类中茶多酚含量最高的,所以绿茶的 “涩感” 通常比其他茶类更明显(但优质绿茶因茶氨酸高,能中和涩味,呈现 “鲜爽带微涩”)。

半发酵茶(乌龙茶):发酵程度 20%~70%,比如铁观音(轻发酵)、武夷岩茶(中发酵),茶多酚会部分氧化为茶黄素、茶红素,含量降至 10%~15%,苦涩感比绿茶弱,更多是 “醇厚感”。

全发酵茶(红茶):发酵程度 100%,茶多酚大部分氧化为茶红素(占比 60% 以上)、茶黄素,残留的茶多酚仅 5%~10%,且多为非酯型儿茶素(致涩弱),所以红茶几乎没有涩感,口感以 “甜润、醇厚” 为主。

后发酵茶(黑茶、普洱熟茶):加工时先杀青,再经过长期陈化或渥堆发酵,茶多酚会进一步分解、转化,含量降至 5% 以下,苦涩感完全消失,口感以 “顺滑、陈香” 为主。

三、采摘标准上:老叶 > 嫩叶 > 芽头

茶多酚主要积累在茶叶的叶肉细胞中,叶片越老,生长时间越长,茶多酚含量越高:

老叶(三叶、四叶及茎梗):茶多酚含量最高(可达 20% 以上),且酯型儿茶素占比高,口感粗涩、寡淡,几乎没有鲜爽感,通常只用来做茶末、茶包或深加工。

嫩叶(一芽二叶、一芽三叶):茶多酚含量中等(12%~16%),兼顾一定的茶氨酸,口感平衡(比如日常喝的绿茶多是一芽二叶,既有鲜爽又有轻微涩感)。

芽头(单芽、一芽一叶初展):茶多酚含量最低(10%~12%),但茶氨酸含量最高,所以芽头茶(比如白毫银针、明前龙井芽头)口感最鲜爽、最不涩,价格也最贵。

四、补充:两个影响茶多酚含量的 “隐藏因素”

1、海拔:高海拔产区(比如黄山毛峰、庐山云雾茶),气温低、昼夜温差大,茶树生长慢,茶多酚含量比低海拔产区略低,但酯型儿茶素比例更合理,所以高海拔绿茶的涩感更柔和,回甘更明显。

2、施肥:茶树施氮肥过多,会促进枝叶快速生长,茶多酚含量会降低(但茶氨酸会升高);施磷钾肥过多,会促进茶多酚合成,含量会略高。

总结

茶多酚(致涩核心)含量最高的情况是:夏季采摘的老叶,制作成不发酵的绿茶(比如夏茶绿茶),这类茶苦涩感最强;而含量最低的是:早春采摘的芽头,制作成全发酵的红茶或后发酵的黑茶,这类茶几乎没有涩感。

如果想避开强烈的苦涩味,选茶时可以优先:① 明前 / 雨前的春茶;② 芽头或一芽一叶的嫩度;③ 发酵程度高的红茶、黑茶,刚好和 “茶多酚含量最高的场景” 反向选择~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Powered by 草根站长笔记 © 2015-2020 草根站长笔记 Inc.版权所有,禁止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