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一篇文章中说了茶叶中苦涩味道与茶皂素关系,那么茶多酚是造成茶叶涩的主要原因吗?为什么呢?
答案是肯定的,茶多酚是造成茶叶涩味的最主要原因——茶叶的“涩”并非味觉(如甜、苦),而是一种口腔黏膜被“收敛”的触觉,这种独特触感的核心来源就是茶多酚。
我们可以用一个通俗的比喻理解:
口腔黏膜表面布满了一层“蛋白质保护膜”,就像墙壁上的涂料。而茶多酚分子带有大量“酚羟基”(类似小钩子),当它接触口腔时,会立刻和黏膜上的蛋白质、唾液蛋白“钩住”并结合,形成不溶性的复合物——这相当于把黏膜表面的“保护膜”暂时“凝固”或“收紧”了,导致口腔黏膜细胞收缩、唾液分泌减少,从而产生发麻、发涩、舌头像被“裹住” 的感觉(比如吃生柿子、未成熟的葡萄时的涩感,本质也是同样的酚类物质作用)。
1. 含量占比高,影响力最大
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通常占干茶重量的10%~20%,远高于其他可能产生涩感的物质(如茶皂素仅0.07%~0.15%)。而且涩味的强度和茶多酚的析出量直接相关:
– 冲泡时水温越高、浸泡时间越长,茶多酚析出越多,涩味越明显;
– 绿茶(未发酵)保留了80%以上的茶多酚,涩味通常比发酵后的红茶、黑茶更突出(红茶发酵后,部分茶多酚氧化为茶红素、茶黄素,涩味减弱)。
2. 茶多酚内部,“涩味主力”明确
茶多酚包含儿茶素类、黄酮类等,其中**儿茶素类(占茶多酚60%~80%)是涩味的核心贡献者**,且不同儿茶素的涩味强度差异很大:
酯型儿茶素(如EGCG、ECG):涩味最强,占儿茶素总量的50%以上,是造成茶叶涩味的“主力军”;
非酯型儿茶素(如EC、EGC):涩味较弱,对整体涩感影响较小。
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明前茶(酯型儿茶素比例低)比明后茶(酯型儿茶素比例高)更不涩——不是茶多酚总量低,而是“高涩成分”占比低。
3. 其他成分无法替代其“涩味作用”
咖啡因:主要提供“苦味”(比如喝浓咖啡的苦),和茶多酚的“涩”是两种不同的口感,二者协同会让“苦涩感”更强烈,但咖啡因本身不产生涩味;
茶皂素:含量极低,主要作用是让茶汤起泡沫,对涩味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;
鞣酸:很多人误以为“鞣酸导致涩味”,但茶叶中鞣酸含量极低(远低于茶多酚),真正起作用的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,而非鞣酸(鞣酸更多存在于柿子、石榴皮中)。
茶多酚虽然带来涩味,但也正是它造就了茶叶的“回甘”——当茶多酚和口腔黏膜结合后,过一段时间会逐渐分解,黏膜细胞恢复正常,唾液分泌重新增加,此时会产生一种“甜润感”,这就是“涩后回甘”的原理。
比如优质绿茶、乌龙茶,虽然茶多酚含量不低,但因为氨基酸(茶氨酸)含量高,能中和一部分涩味,同时茶多酚分解后的回甘更明显,所以口感是“鲜爽+回甘”,而非单纯的涩。
茶叶的涩味,本质是茶多酚(尤其是酯型儿茶素)与口腔黏膜蛋白质结合,导致黏膜收敛的触觉。由于茶多酚在茶叶中含量高、涩味作用直接,且没有其他成分能替代其核心作用,因此它是造成茶叶涩味的最主要原因。而我们感受到的“苦涩轻重”“是否回甘”,则是茶多酚与氨基酸、咖啡因等成分的比例,以及冲泡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喝茶还有鲜甜味,这个鲜甜味又是茶叶中的什么物质呢?请看下文:茶叶的鲜甜味是什么物质造成的
标签: 茶叶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