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文中说了儿茶素在茶叶中的作用,儿茶素中的EGCG是酯型,有抗氧化、抗炎、降脂等健康功效,但这个物质同时也是造成茶叶涩味的主要原因。
EGCG(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)不仅是茶叶涩味的主要成分之一,更是致涩的 “核心主力” —— 它是茶多酚中酯型儿茶素的代表,也是茶叶中含量最高、涩味强度最强的单体成分。
1. 结构决定 “涩感强度”:挂钩能力最强
之前我们比喻过,茶多酚的涩味来自 “酚羟基(小钩子)与口腔蛋白质结合”。而 EGCG 的分子结构很特殊:它带有8 个酚羟基(比其他儿茶素多),相当于 “小钩子” 数量更多,能更牢固、更密集地和口腔黏膜的蛋白质结合,形成的复合物更稳定,带来的 “收敛感”(涩味)也更强烈 —— 就像用多个钩子同时抓住物体,比单个钩子的 “收紧力” 大得多。
对比其他儿茶素的涩味强度:
EGCG > ECG(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)> EGC(表没食子儿茶素)> EC(表儿茶素)
(前两者是酯型儿茶素,后两者是非酯型,EGCG 的涩味强度几乎是 EC 的 5~8 倍)
2. 含量占比高:影响力最大
EGCG 在茶叶中的含量极高:
占儿茶素总量的 50%~60%(儿茶素本身占茶多酚的 60%~80%);
占干茶重量的 5%~10%(相当于每 100 克干茶中含 5~10 克 EGCG),是茶叶中含量最高的单体多酚。
举个直观例子:一杯绿茶的涩味,有超过一半直接来自 EGCG,剩下的来自其他酯型儿茶素(如 ECG),非酯型儿茶素的贡献微乎其微。
1、茶类上:绿茶(不发酵)中 EGCG 保留率最高,所以涩味最明显;红茶(全发酵)中 EGCG 会氧化分解,含量大幅下降,涩味减弱;
2、季节上:夏茶的 EGCG 含量比春茶高(气温高促进合成),且占儿茶素的比例更高,所以夏茶的涩味比明前茶、雨前茶更强烈。
EGCG 是茶叶涩味的 “核心贡献者”—— 它凭借 “多挂钩的结构(强涩感)+ 高占比的含量(大影响力)”,成为茶多酚中致涩能力最强的成分。我们喝到的茶叶涩味,本质上主要是 EGCG 与口腔蛋白质结合产生的收敛感,这也是为什么 “酯型儿茶素占比高的茶,涩味一定更明显” 的核心原因。
标签: 茶叶知识